歷史
商朝可以分為先商、早商、晚商三個階段。成湯滅夏之前為先商,滅夏至盤庚遷殷之間為早商,遷殷之後為晚商。晚商時期又稱「殷」[4]。較早的商部落首領稱作「先公」,稍後的君王稱作「先王」,但由於文獻及甲骨文記錄並不完全統一,因此史學界對「公」和「王」之間轉變的分界綫有分歧,有些根據傳統「商滅夏」敍事認爲成湯之前的商部落首領應稱作「先公」,其後的君王稱作「先王」,而根據甲骨文記載,按週祭始於上甲作為分界線,其前的首領應稱作「先公」,上甲以降多稱作「先王」。甲骨文中最早的稱爲「王」的領袖是王亥。
先商
淵源
學術界針對商的興起之地提出東方、西方、北方三種假說[5]:60。《禮記·緇衣》引《尚書·商書·尹誥》曰「惟尹躬天,見於西邑夏」,說明商在夏之東。卜辭中的「夒」[註 4]可能指嚳[註 5]。嚳在甲骨文上稱呼為「學戊」或者「嚳」「成」。(戊+口=告,癸+戊+丁=嚳)
考古發掘發現,以邯鄲為中心、北至邢台,南至安陽的地域,有大量的商人的原始文化遺存,考古學上稱為下七垣文化。
下七垣文化有十分豐富的遺存,其分布主要集中在西半部的武安、涉縣、磁縣、礦區、永年及邯鄲縣境內。在漳河、滏陽河及洺河的中上游地區,有先商遺址近百處。其中,下七垣遺址共分四層,疊壓關係清楚,遺物特徵明顯,為冀南地區商文化的分期提供可靠的地層依據,故以其命名商國未滅夏前的原始文化。
盤庚遷殷,建立殷朝。商乃辛丙(即高辛)所建。乙庚連讀為殷音。己甲連讀為夏音(甲為農神,稱夏后)。成湯革命後,封夏人於杞。
1970年,西方的著述《全球通史》則認為商部落原是來自西北蒙古草原處於青銅時代的遊牧部落,入侵併征服北部中國尚處於新石器時代的居民後建立商朝統治,同時未提及夏朝的存在[7]。但此說有明顯常識性與實證上的錯誤。中國大陸有觀點認爲紅山文化是商朝最早起源脈絡之一[8],後又遷移河北下七垣文化,終遷於夏的東部[9]。但商族的文字、卜卦、祖先祭祀、家族文化、文字、天文曆法、青銅技術、衡量等特徵則可能與蘇美爾文明相關。
十四世而興
《史記·殷本紀》記載商的始祖契[註 6]生活於堯舜禹時代[註 7],曾在舜帝下任職司徒[註 8]。他因輔佐大禹治水立下功績[註 9],被「封於商,賜姓子氏[參 1]」,其後裔便從地名自稱。《世本》又載「契居蕃[註 10][參 2]」,王國維根據《漢書·地理志》認為,此二地分別在今河南商丘和山東棗莊滕州。卜辭所見「
宗」[合集 30298]可能指契,說明商人為他立有宗廟。戰國時期的文獻記載契逝後,其子昭明繼位,「居砥石[註 11][參 2]」。「昭明卒,子相土立[參 1]」。相土是繼契後較為著名的商族首領,《世本·作篇》記載他訓練馬匹,使用馬駕車充當運輸工具[註 12]。《詩經·長發》記載相土的活動區域相當廣泛,聲譽傳播海外[註 13],說明這時期商部落的航海技術已經可以通往近岸的海島。此時商部落活動於冀中豫北的古黃河流域,在東方海濱也有相當的勢力,《左傳》載相土有「東都」[註 14]。相土逝,子昌若立。昌若逝,子曹圉立。曹圉逝,子冥立。文獻記載冥任夏后氏的水官,夏后杼在位時冥因治水之事而殉職[註 15]。《禮記》記載殷人將冥與嚳、契、湯四位先祖先公齊列祀典[註 16]。卜辭多見殷人為「季」舉行侑祭,王國維結合《天問》「該秉季德」、「恆秉季德」[參 9]的記載,認為「該」、「恆」是王亥和王恆,「季」為其父與卜辭記載相符,當是史書記載的冥[11]:410。
王亥[註 17]、王恆為冥的二子,冥卒後相繼為王。殷人對王亥格外尊敬,他是首位被稱作「王」的君主[5]:73。卜辭中總以「王亥[粹 75]」、「高祖亥[屯南 2105]」、「高祖王亥[合集 32916]」尊稱他,從不單稱其為「亥」,一些卜辭還在其名號的上角刻畫代表早期商部族的玄鳥圖騰[12]:33。王亥在殷人的心目中似乎擁有很大的神威,殷人時常向他祈年祈雨[12]:25—26。關於王亥的卜辭有一百三十餘條,數量之多居諸先公之首[5]:72。王亥在位時,商族經濟達到新的高峰,卜辭記載王亥一次祭祀可用牲多達五十頭牛[註 18]。為解決牲口過剩、不易畜養的問題,王亥將部分牛羊托寄於鄰近的河伯氏和有易氏[註 19]。之後王亥與有易氏首領綿臣[註 20]發生爭執[12]:30,綿臣強迫王亥交出所有牲口,王亥拒絕,綿臣便將其殺害[註 21],奪走牛羊[註 22]。後來王亥之弟王恆繼位,從綿臣手中奪回牛羊。關於王恆的卜文有十餘條,與王亥同樣尊稱為「王」,但王恆卻不見於傳世文獻的商王世系中,其原因不明[5]:73。王恆死後,其子上甲微又聯合河伯氏討伐有易氏,殺死綿臣[註 23]。商部落在有易氏沒落的同時強盛起來[5]:73。戰勝有易後,上甲的諸弟各懷私心,紛爭起事,蓄意謀害上甲,上甲隨機應變,平息叛亂,保證商族後嗣的延續[註 24][5]:162。上甲在殷人的週祭順序中排列首位,祈雨卜文均以「自上甲……」開始,卜辭對上甲以降的商王有了明確的世系排列,可能是因為商部落在上甲時期才開始有文字記載,而之前的世系源於傳說[5]:73。今所見關於上甲的卜辭多達一千一百餘條,位居諸商王之首,可見殷人對上甲之崇敬[5]:74。
上甲之後報乙、報丙、報丁、主壬、主癸五公先後即位,在卜辭中,「報」寫作「匚」[註 25],「主」寫作「示」,五位先公合稱「三匚二示[屯南 2265][合集 27083]」。上甲後的三匚全以天干「乙丙丁」相次,二示時則應續以「戊己庚辛」排列,卻跳至「壬癸」。同時,二示的配偶妣庚和妣甲的天干亦不相次。說明三匚的廟號可能是殷人後來追擬的,而二示的廟號則有典冊記載。「惟殷先人有冊有典[參 14]」記載到的祭祀典冊,可能始於二示時期[5]:74[13]:191─193。二示時期,商國的勢力不斷擴大,他們拉攏黃河下游各氏族部落,一步步逼近夏后氏腹地伊洛地區。
早商
殷革夏命
大乙湯乃示癸之子,關於湯的名字記載較為複雜,《古本竹書紀年》云「湯有七名[參 11]」。殷墟卜辭中多稱其為合字「大乙[後 上1.11]」、又稱單字「唐[佚 873]」或「成[乙 5303]」。周原卜辭以及齊國彝銘稱其為「成唐」。《尚書》、《楚辭·天問》稱其為「湯」。《詩經》、《國語》等稱其為「湯」、「武湯」或「武王」。《史記》、《荀子》等稱其為「天乙」。《論語》、《墨子》、《竹書紀年》等稱其為「履」[5]:163。
夏朝的末代君主履癸又名桀,史書記載他是位昏庸好色的君王,他暴虐民眾,大興土木修建傾宮、瑤台,使得諸侯叛離。桀便派軍四處討伐不服的屬國。此時的商湯是專為夏王室征伐的夏方伯,史書中稱讚他修德愛民、寬厚仁慈,與夏桀形成鮮明的對比。《呂氏春秋·異用》、《史記·殷本紀》、《帝王世紀》等形容夏桀「網張四面」如此鳥禽全入網中,一個也不落,而商湯「網開三面」[註 26]僅留一面捕禽,其餘三面放之,表示商湯的仁慈大度。諸侯見勢便紛紛棄桀歸湯,湯籍此機會網羅人才、拉攏諸侯。有莘氏居於夏后腹地伊洛平原,不滿桀的統治,決定與商湯聯姻結盟。伊尹隨有莘氏女進入商湯王室,始任庖正,而後得到湯的重視,被授予「天下之政」[註 27],立為小臣。湯以伊尹為士朝貢夏廷,潛入觀察夏地的動靜。除伊尹外,仲虺、咎單、女鳩、女房、義伯、仲伯等官賢也先後歸湯[14]:101。
湯將都邑遷回先王之地——亳。亳與葛國[註 28]為鄰,葛是滅夏的必經之地。湯聞葛伯不祭祀神祖,便遣人前去查問究竟,葛伯答覆沒有可供犧牲的牛羊,湯遂送去牛羊,葛伯卻宰了牛羊供自己食用,回覆說葛國缺糧,湯再遣去亳邑民眾協助耕種,並派童子到田間送飯,葛伯卻奪其飯殺其人。於是湯自亳邑出發征伐葛伯。湯戰勝葛後見夏桀並未譴責,於是又相繼征伐洛、荊、蘇、董、溫等國。自稱征伐是弔民伐罪,為民除禍,故而湯東征西怨、南征北怨,得到民眾的支持[參 17]。滅溫後戰爭發生轉折,商亳遭到溫的同姓鄰國昆吾的反擊,此後商湯轉而討伐親夏的屬國。此時商湯感覺羽翼豐滿,在景亳匯集諸侯盟國,宣告與夏作戰,是為「景亳之命」[參 18][註 29]。先後消滅韋[註 30]、顧[註 31]、昆吾[註 32][註 33]等親夏政權,翦除夏后屬國,削弱夏后勢力,經過「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。[參 19][註 36]」湯趁夏地發生旱災,自陑起兵西進,桀抵擋不過,且戰且逃,戰敗於有娀氏舊址,逃至鳴條[註 37]。湯與夏桀在此展開鳴條之戰。
戰前,湯作《湯誓》,舉說桀的罪狀是「率遏眾力,率割夏邑」。桀戰敗,經歷山[註 38]逃至南巢[註 39],夏朝覆滅。湯遷徒夏族遺民於杞,湯欲遷夏社,伊尹認為會引起夏民的憤恨,作《夏社》反對[註 40]。湯經泰卷返回亳,仲虺作《仲虺之誥》向夏諸侯闡明伐桀的正義性[註 41][14]:109—111。《逸周書》稱「三千諸侯大會」於亳,湯三讓天子位於天下有道者後即位。遂遷九鼎於亳都[註 42],商朝建立。這是中國傳統歷史的首次王朝交替,《周易》贊稱商湯受天命而滅桀,是「順乎天而應乎人」的一次革命[註 43]。滅夏后,湯擴建亳都,並在夏之舊都斟鄩附近營建西亳用以監視夏王朝的殘餘勢力。湯命臣咎單作《明居》以法治民,製作禮樂。為了鞏固統治,又改正朔,易服色,以白色為上等服飾顏色,作五祀八政[註 44][註 45]。
伊尹放太甲
根據文獻記載,湯有三子,太丁、外丙、仲壬。太丁乃湯之嫡長子,被立為太子,但太丁未即位便先湯而死。湯二十九年,湯王過逝。其後,文獻記載出現分歧:《尚書序》、《三統曆》、《漢書·律曆志》、《偽古文尚書》等載湯崩,太丁之子、湯之嫡長孫太甲即位;而《史記·殷本紀》、古今本《竹書紀年》、《孟子》等記載湯崩後,湯的次子外丙、三子仲壬先後即位六年,再由嫡長孫太甲即位為王。殷墟卜辭中,太丁刻作「大丁」,外丙作「卜丙」,太甲作「大甲」,但尚未發現仲壬(中壬)的痕跡。根據卜辭的週祭順序,「大乙—大丁—大甲—卜丙—大庚」為次,即嫡長孫太甲即位於其叔父外丙之前。太丁生前被立為太子,雖未即位但因其子太甲稱王所以被納入週祭直系,而外丙無子稱王所以屬於週祭旁系。文獻記載湯在位時間較長,長子太丁早逝,次子外丙、三子仲壬先後即位,但總共在位時間僅短短六年[註 46]。同時文獻記載伊尹輔佐太甲攝政,太甲即位之初,「暴虐,不遵湯法,亂德」[參 1],於是伊尹放太甲出亳都並置其於湯所葬之地——桐宮。古今本《竹書紀年》等文獻甚至稱伊尹篡位稱王[註 47]。一種解釋認為長子太丁逝時,湯尚健在,立次子外丙為太子,而湯逝後,太甲奪權,在其叔父外丙(以及仲壬)之前即位,破壞了嫡長子繼承制度。這可能是文獻記載中多稱太甲起初不賢的緣故,所以伊尹放太甲於桐,並作《伊訓》、《肆命》、《徂后》使其反省悔過。期間伊尹復立湯次子外丙、三子仲壬相繼為王,但二人年邁,總共在位六年便過世。太甲在桐宮修德,認識到自己的過錯,伊尹見此便迎接太甲回都,還政於太甲[註 48]。
還政後,伊尹又作《太甲》三篇教育太甲。「太甲修政,殷道中興[參 22]」,「諸侯咸歸…百姓以寧[參 1]」,創造商朝的第一次中興。太甲歸亳後十二年陟,逝後上廟號「太宗」,又稱「明王」。文獻記載太甲有沃丁、太庚[註 49]二子,先後即位為王。週祭中未見沃丁之名,但有「羌丁」(羊丁),因為是單版祭祀,尚不明確其與前後帝王的關係。文獻記載沃丁八年,伊尹過世[註 50],「沃丁葬以天子禮」,服喪三年。咎單接管政事,作《沃丁》訓王。十九年,沃丁陟,太庚立。週祭中太庚作「大庚」。太庚有子即位為王,所以屬於直系先王。太庚在位五年陟,此後小甲、太戊、雍己三子相繼為王,在王位繼承制度上出現兄終弟及的亂象。
比九世亂
小甲乃太庚之子[註 52],旁系先王。小甲時期,開始商王朝的第一次衰敗[註 53]。小甲在位十七年崩。根據傳世文獻記載,雍己繼位為王[參 11][參 7][參 1],而常玉芝等現代學者利用殘辭互補法,對卜文中殘缺的週祭順序作整理,認為太戊在雍己之前繼位為王[15]:58。太戊在卜辭中作「大戊」,是位直系先王。即位之初,冊命伊陟、臣扈、巫咸等輔佐商王管理朝政。太戊繼其兄小甲之位為王,有違嫡長子的王位傳承制度。傳說太戊時,發生了「祥桑谷共生於朝[參 21][參 1]」的災異現象,太戊恐懼中求問伊陟此事,伊陟說是殷道德衰的惡兆,太戊聽從後,修行修德,使得祥桑枯死。太戊對山川鬼神格外恭敬,命巫咸加倍祭祀活動,巫咸作《咸艾》、《太戊》稱讚太戊。太戊改革軍隊,命車正中衍作寅車[註 54]。太戊在賢臣的輔佐下,扭轉小甲時期的衰敗。五穀豐盛,諸侯歸附,商王朝進入第二次中興時期。根據文獻記載,太戊在位七十五年陟[註 55],廟號「中宗」又作「太宗」,而卜辭中沒有太戊廟號的記載[註 58]。雍己或繼其兄太戊為王,或繼其兄小甲為王,其在位期間,殷道復衰,諸侯叛離,商王朝二次衰敗。雍己為旁系先王,在位僅十二年,事跡遠不如太戊。而太戊時期的興盛則為其子爭奪王位創造條件。雍己之後,太戊有中丁、外壬、河亶甲三子相繼為王。
中丁[註 59]乃太戊長子,在週祭順序中是太戊之後的直系先王,其王位很可能是從叔父雍己那裡爭來的。中丁奪位遭到王朝內部其他統治勢力的反對。元年,諸侯侵犯京畿,中丁被迫放棄經營一百多年的都城——亳,東遷於囂,由此保住王位。東土邊境的藍夷部落趁機作亂,中丁伐之。中丁在位九年或十一年崩,其弟外壬繼位,都於囂。其王位是平穩傳承還是爭奪而來的,由於記載的缺乏,無法明了,但外壬即位元年,邳人、侁人叛亂,這可能說明其王位是爭奪而來的。外壬在位五年或十年崩,其弟河亶甲奪位稱王,遷都於相[註 60]。奪權徒都導致商王朝政權內部分裂,國力劇減,諸侯侵犯,商王朝第三次衰落。河亶甲連年用兵討伐叛離諸侯。征藍夷,又征班方,侁人聯盟班方,河亶甲聯合彭伯[註 61]、韋伯克邳、降班方,侁人臣服。河亶甲為旁系先王,在位九年崩。中丁之子[註 63],祖乙即位。即位之初遷都於邢[註 64],其王位可能是爭奪而來的。祖乙作為太戊的嫡長孫,可能得到了王朝內部舊貴族勢力的支持,立舊臣巫咸之子巫賢為相,管理政事。如此政權逐漸穩定,修築新都。命高圉為邠侯,鞏固對西土邊疆的統治。商王朝二次復興。祖乙受殷人的尊崇程度與湯不相上下[註 65][5]:92。祖乙在位十九年崩,廟號「中宗」[註 58]。祖乙之子祖辛即位,政權平穩過渡。祖辛在位十四年或十六年崩,其弟沃甲[註 66]繼位。沃甲在卜辭中作「羌甲」,因為其子南庚繼位為王,所以初屬直系先王,但因南庚未有子成王,所以在後期的黃祖卜辭中以旁系先王祭祀[註 67]。沃甲在位五年崩,其侄祖丁繼位。祖丁是祖辛之子,有陽甲、盤庚、小辛、小乙四子先後成王。四子同父異母,使得祖丁的四位配偶全部納入週祭祀譜,在先王行列中獨占鰲頭。在位九年而陟[註 68],堂弟南庚繼位。南庚是沃甲之子,即位三年後遷都於奄[註 69],因奄地偏南,所以此王得名「南庚」。南庚在位僅六年,祖丁之子陽甲即位。自此「祖辛—祖丁—陽甲」一系代替「沃甲—南庚」一係為直系,南庚在位時間較短,可能是遜位於陽甲[5]:92,或是陽甲奪位[14]:146。王位傳承的紛爭,削弱了政治統治的勢力,國力銳減,邊境諸侯內侵。帶來了商王朝的第四次大衰落。陽甲三年,西征丹山戎,得丹山[註 70]。陽甲在位四年崩[註 71],其弟盤庚即位。
太庚三子小甲、太戊、雍己相繼為王,破壞了嫡長子傳承制度,此後弟子相互代立,爭奪王位,屢遷都邑,使得國力衰亡,諸侯莫朝,邊境遭侵。是為商代中期的「比九世亂」[註 72][註 73]。
晚商
盤庚遷殷
盤庚在卜辭中作「般庚」,祖丁次子、陽甲之弟,即位於奄。盤庚在位期間,發生了著名的遷都事件[16]:87。關於盤庚遷殷的原由,歷來有多種說法,其中「政治鬥爭說」較優[14]:600。九世之亂期間,因為王室的爭奪,商王屢徒都邑,遷後必然需要得到一批貴族的支持,如此導致貴族的勢力膨脹,而王權卻久久未能得到鞏固。為了維護王位,奪位者常常要與貴族舊臣共享政權[註 74]。盤庚年幼即位[註 75],許多貴族舊臣有了傲上的情緒,無視盤庚。盤庚為了鞏固王權,削弱貴族勢力,決心遷都[註 76]。當時族內的一部分人不願遷都,盤庚便作《盤庚》三篇,勸說大眾,呼籲民眾到新都去生活[註 79]。盤庚十四年,終得遷都,自奄遷於北蒙,更名為「殷」[註 80]。翌年,開始營建殷邑[註 81]。盤庚兌現承諾,首先建設民居,安頓下移民,再顧及宮殿廟宇的建設[註 82]。遷都後,一部分民眾又怨言盤庚如此興師動眾有損民利[註 83],盤庚回覆說,遷都之為是上帝要求我為了恢復先王成湯的事業而作的[註 84],並說遷都是為了重視人民,不讓民眾受害而為[註 85]。盤庚在殷邑實行新政,但限制和約束貴族的勢力。他要求貴族遵守先王法度,排除內心傲慢的態度聽從商王的命令,道德上要施德於民,不可怠慢老弱孤幼,經濟上不可無止境地聚斂貝玉財富[14]:602。盤庚對貴族和民眾的態度是截然相反的,新政使得民眾受益,同時讓商王擺脫了貴族勢力的束縛。直到殷商滅亡,民眾還思念著盤庚,要求「復盤庚之政」[註 86]。十九年,冊命周人首領亞圉為邠侯[註 87],加強對西部邊疆的統治[14]:152。盤庚遷殷,「殷道復興,諸侯來朝[參 1]」,扭轉了九世之亂以來的衰落。盤庚在位二十八年崩,弟小辛立,盤庚未有子繼位,故為旁系先王。盤庚遷殷後,商王朝二百五十多年更不徒都[14]:604,改變了「居無常處」的動態[16]:28,王朝進入了相對穩定的新發展階段,史學家稱這個階段為「晚商時期」。
武丁中興
小辛乃祖丁之子、盤庚之弟[註 88],即位於殷。小辛政績不佳,帶來了商王朝的第五次衰敗。關於他的卜辭僅有八十餘條[5]:81,在位三年而崩 [註 90],弟小乙即位於殷[註 91]。小乙為祖丁之子,小辛之弟。小乙在位時便立丁其子武丁為繼承人。小乙讓武丁插入到民間中勞動[註 92],又將他送到賢臣甘盤那裡去學習[註 93],小乙如此注重對武丁的教育,為日後武丁復興殷業奠定了基礎。小乙在位十年而陟[參 7][註 95],其子武丁繼位。因是武丁之父,為直系先王,所以在武丁時期的卜辭中備受尊崇,數量多達五百餘條[5]:82。
武丁即位於殷[註 96]。年輕時出入民間,深知民眾的疾苦[註 97]。
目前發現的甲骨文卜辭,是從武丁時期開始大量出現的(二里崗文化時期到武丁之前的甲骨文和金文比較稀少[17][18]),自此中國的歷史學邁入了信史時代。
祖甲改制
祖甲在位三十三年,祖甲建立了完備的週祭制度,以翌、祭、洅、協、肜五種祭祀方式系統性地祭祀全體祖先[19]。祖甲還開創了王位嫡子繼承制,但並未形成長子繼承制,也沒有形成像西周一樣頗為嚴格、覆蓋性的宗法制度,這種改革為商末王子間的爭鬥埋下了隱患[20][21]。
武乙射天
商代巫師所主持的人祭和人殉是一種愚昧的宗教迷信活動。武乙即位後,認識到這種行為違反人道,同時也為了擺脫巫師對自己權力的制約,便決心進行改革。
據《史記》記載,他命工匠雕了一個木偶,狀貌威嚴,冠服齊整,稱作天神。隨後他約「天神」與自己進行下棋,又命令一個臣子代替木偶下棋,臣子怕武乙,步步退讓,以大輸而告終。武乙便痛打木偶。武乙還製作一隻皮袋,盛滿獸血,掛在樹枝上,親自挽弓仰射,射破皮袋,獸血噴出,稱為「射天」[22]。
武乙的這些舉動,否定天神的權威,使巫權大為降落;他順勢倡導仁義、兼愛,商朝的人祭和人殉現象從此大大減少[23]。後來武乙到渭河與洛河之間狩獵,病卒。那些仇恨他的巫師極力散布謠言,聲稱武乙在狩獵過程中受到上天懲罰,被暴雷劈死。
帝辛亡國
商王文丁殺死周國君主季歷,激化商周之間的矛盾。帝乙和帝辛(商紂王)時期,東夷十分強盛,經常侵擾商王朝邊境。帝辛從小跟著父親帝乙南征北戰,認識到各民族內外的深重矛盾和眾多貴族的腐敗無能,繼位後,他採取一系列措施進行改革。他加強王權,驅逐、囚禁或誅殺一些為非作歹的貴族,大量任用庶人為官。帝辛通過多次苦戰和安撫,終於使東夷臣服,他還派飛廉去出使北方,對淮河流域、長江流域和北方草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很大促進;但由於連年發動戰爭,大大耗費社會的人力與資財,促使社會矛盾激化。與此同時,帝辛的幾個兄弟對自己無法繼承王位感到不滿,那些受罰的貴族也恨透帝辛,紛紛與陰謀篡奪王位的周人勾結起來。周武王聯合羌、髳、盧等部落,共同伐帝辛,一直打到朝歌(今河南鶴壁市淇縣)。由於此刻商軍精銳部隊因討伐東夷皆不在朝歌,又有商朝的叛徒作為內應,周軍輕易擊潰帝辛臨時徵召組成的軍隊。牧野之戰後,帝辛自焚,商朝從此滅亡。周王朝建立。
後裔
周武王分封諸侯時,仍然封紂王的兒子武庚於殷,以奉其宗祀。武王死後,武庚叛亂,被周公平叛殺死,另封紂王的庶兄,當年曾降周的微子啟於商丘,國號宋,以奉商朝的宗祀,殷商遺民一分為二,成為後來的衛、宋兩國。宋國在戰國時亡於齊,衛國在秦二世時被秦朝吞併。在遼東,又有商朝宗室箕子開國朝鮮,後亡於燕人衛滿。在《詩經》中辰也是指殷,故辰國可能也是商部落的後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