帝王簡介
姬鄭,姬姓名鄭,諡號襄王。中國諸侯爭霸時代東周王朝的第六任王,他的祖父是東周第四任王姬胡齊,他的父親是東周第五任王姬閬。
周惠王姬閬在世時因寵愛庶子姬子帶的母親惠後,就想將原太子姬鄭廢掉,改立惠後所生的庶子姬子帶。但周朝的諸侯王們全不贊成。
周惠王二十五年(己巳,公元前652年)臘月,姬閬病逝,太子姬鄭擔心弟弟姬子帶爲爭奪王位而不敢對外宣布姬閬的死訊,急忙派人向齊桓公求援。齊桓公馬上召集諸侯在洮(今山東省鄄城縣西)開會,宣布擁護姬鄭爲天子。姬鄭至即位後才放下心,宣布了惠王的死訊。但是,惠後的兒子姬子帶並不甘心失敗。
周襄王四年(庚午,公元前648年),姬子帶曾幾次引導西戎兵攻周,但都先後被挫敗。
周襄王十六年(乙酉,公元前636年),姬鄭發覺自己的王後翟叔隗與弟弟子帶有私情,於是廢黜了隗後。子帶得到消息後,再次引導西戎兵攻周,並且攻占了都城。姬鄭倉皇逃出,避居於鄭國的汜(今河南省襄城縣),然後他向各國諸侯進行求救。
周襄王十七年(丙戌,公元前635年),即位不久的晉文公打着勤王的旗號,出兵攻克子帶當時所在的溫,並將其生擒。然後迎姬鄭回都城,將子帶押到都城處死,平定了内亂。這次内亂,史稱“子帶之亂”。
姬鄭爲晉文公擧行了慶功宴。晉文公更向姬鄭“請隧” (要求在死後也享受天子規格的葬禮),被姬鄭婉言拒絕,而將陽樊、溫、原和攢茅四個邑(在今河南省濟源縣、溫縣和修武縣内)賜給晉作爲報答。三年前,秦、晉兩國已經擅自將允姓的一支戎族遷居到周王朝境内的伊川(今洛陽市南伊河)一帶,占據了這塊地方。這樣,周王朝的地盤僅剩下方圓100多里的彈丸之地。
姬鄭二十年(己醜,公元前632年)四月,晉文公率領大軍在城濮(今河南省濮縣内) 之戰中大敗楚軍後聲威大振。晉文公將1000名楚軍俘虜和100輛俘穫的戰車獻給姬鄭,姬鄭回贈了100張紅色的弓和1000張黑色的弓,並答應晉文公可以征伐其他諸侯。同年冬,晉文公在鄭國的踐土(今河南省原陽縣西南)大會諸侯;爲了增加他的威望,更派人暗示姬鄭應該前去赴會。姬鄭感到堂堂周天子竟然落到了唯諸侯之命是從的地步,十分難堪,又懾於晉國的威力,不得不前往。後來,孔子寫《春秋》時,將此事寫成“天子狩獵於河陽”,以維護周天子的顏面。
周襄王二十八年(丁酉,公元前624年),繼晉文公後稱霸的是秦穆公。他任用賢才百里奚等人,增強了國力後,開始伐晉,取得大勝,威望無形中大增,連西戎20多個小國和部落都聞風歸附,秦穆公被尊奉爲西戎的霸主。秦又大力向東發展,擴地1000多里。姬鄭派使者送去銅鼓12面,表示祝賀,也就是正式承認了秦穆公的霸主地位。
周襄王三十三年(壬寅,公元前619年)八月,在位33年的姬鄭病死。其兒子姬壬臣繼承王位,爲周頃王。
雜譚逸事
晉文公立
周襄王十六年(前六三六)春,秦穆公派兵護送晉公子重耳返晉。到達黄河時,子犯把玉璧還給重耳說,下臣背着馬籠頭、韁繩,跟隨您巡行天下,罪過很多,請就此而别。重耳將玉璧投放大河,請河神爲證,將來決不對子犯變心。渡過黄河以後,包圍令狐(今山西臨猗縣西),進入桑泉(今山西臨猗縣臨晉鎮東北),占領臼衰(今山西解州西北)。此年二月,晉軍駐紮在廬柳(今山西臨猗縣北)。秦穆公派遣公子縶到晉國軍隊里陳說利害。晉軍退駐於郇(今山西臨猗)。晉國大夫在郇與狐偃以及秦國大夫結盟,支持重耳。重耳便到晉軍中指揮。進入曲沃(今山西聞喜縣東)之後又到達晉國都城絳(今山西翼城縣東南)。重耳在晉開公廟朝見群臣,其後,派人在高梁(今山西臨汾市東北)殺晉懷公,重耳繼位,是爲晉文公。
秦穆公誘殺瑕甥
周襄王十六年(前六三六)重耳返國,繼位爲晉文公,原先支持晉惠公的呂、穀兩家貴族害怕逼迫,准備焚燒宮室並將晉文公殺死。寺人披得知消息,請求進見。晉文公拒絕接見,並派人責備他:過去重耳住在蒲城(今山西隰縣西北),國君命令你前往討伐,讓你次日到達,你卻當天就到達。其後,重耳逃奔到狄,與狄君在渭水邊打獵,你前往謀殺,惠公命你三天到達,你卻兩天就到。雖有君命在身,便也未免太快了吧?伐蒲時,被你砍掉的重耳衣袖還在,你還是走開吧!寺人披回答說,臣下執行國君命令,一心一意除去國君所厭惡的人,現在您做國君,也會希望臣下這樣。過去齊桓公曾把射鉤之仇擱置一邊,而讓管仲輔助他。我可以離開,不過國君將要大難臨頭。晉文公認爲他言之有理,便立即接見他,方知呂、穀兩族作亂的陰謀。此年三月,晉文公和秦穆公在王城(今陝西大荔縣東)祕密會見,商量對策。三月底,呂、穀兩族焚燒宮室,但未找到晉文公。瑕甥和穀芮見勢不妙,逃離晉都,到黄河邊上,秦穆公把他們誘騙執穫,然後殺掉。晉文公迎接他在秦國娶的夫人嬴氏回晉,秦穆公送給晉國三千名精悍的衛士。
頭須見晉文公
頭須是跟隨晉文公管理財物的人。晉文公逃亡在外時,頭須曾擕帶財物逃走。周襄王十六年(前六三六)晉文公返國之後,頭須請求進見。晉文公責問他還有何面目進見,頭須說,現在,君主返國繼位,與君主有宿怨者人人自危,而不願事奉國君。下臣席卷財物而逃之事盡人皆知,這罪過就是滅我十族也不過分。您若能赦免我的罪過並和我乘一車在都城行走,大家必定認爲您不念舊怨,人心就可安定。晉文公采納頭須建議,晉國民心迅速得以安定。
介之推隱居
周襄王十六年(前六三六)晉文公繼位後,賞賜當年跟着他逃亡的人,介之推未開口,晉文也未給他祿位。有人爲介之推不平,介之推認爲晉獻公有九子,現在隻有國君在世。晉惠公、懷公無親近之人,内外都不依附於他們,而信賴文公。可見是上天立他爲君,有些人卻貪天之功,以爲已有我豈能與他們相處?介之推之母也讓他去求賞,介之推說,明知錯誤而去仿效,錯誤就會更大。我既不滿那些人,就不會再象他們那樣去討俸祿。她希望介子推設法讓文公知道此事,介之推說,言語是身體的文飾,如今我的身體將要隱藏,又怎用得着文飾?介之推與其母一同隱居到帛系上(今山西介休縣東南)山中。文公的隨從人員對此事深爲惋惜,便懸書於宮門,“龍欲上天,五蛇爲輔。龍已升雲,四蛇各入其學。一蛇獨怨,終不見所處。”文公見此書使人召見介之推,但已不見,隻知在帛系上山中。晉文公遂將帛系上之山與周圍田地封給介之推,並將此山改稱介山,以此記載自己的過推薦不,並表彰介之推的高風亮節。
鄭執伯服和游孫伯
周襄王十六年(前六三六)鄭公子士與泄堵俞彌帥軍攻滑(今河南偃師縣境)。周襄王派周大夫伯服與恐怕游孫伯到鄭國,請求停止攻嘩。鄭文公怨恨周惠王不給鄭厲公爵位,又怨恨周襄王偏袒衛、滑兩國,所以拒不從命,並逮捕伯服和游孫伯。
富辰諫周襄王
周襄王十六年(前六三六)周王欲聯合狄人攻鄭。周大夫富辰認爲最高明的人用德行安撫百姓,不高明者隻親近親屬。從前周公感傷管叔、蔡叔不得善終,所以封速親戚屏障周王室。管(今河南鄭州)、蔡(今河南上蔡縣西南)、成(今山東範縣東南)、霍(今山西霍縣西南)、魯、衛、毛(今陝西扶風縣境)、聃(今河南開封市境)、郜(今山東成武縣東南)、雍(今河南修武縣西)、曹(今山東定陶西南)、滕(今山東滕縣西南)、畢(今陝西成陽市西北)、原(今河南濟源縣西北)、(今陝西戶縣東)、郇(今山西臨猗)各國是文王之兒。邗(今河南沁陽縣西北)、晉、應(今河南寶豐縣西南)、韓(今河北固定縣西南)各國是武王的兒子。凡(今河南輝縣西南)、蔣(今河南因始縣東北)、邢(今河北邢台市西南)、茅(今山東金鄉縣境)、胙(今河南延津縣北)、祭(今河南鄭州東北)告國是周公之子。可見,親屬關係之密切。鄭國有過輔助平王、惠王的勳勞,又是周厲王、宣王之後,在姬姓諸侯中,鄭是周王室近親。親屬是王室的屏障,怎能攻打近親之國呢?周襄王不聽勸告,依然派頹叔和桃子動員狄人,並在此年夏攻鄭,占據其櫟邑(今河南禹縣)。周襄王爲感謝狄人,准備把狄君之女作爲王後。富辰進諫說,狄人貪婪無比,必定成爲周的禍患。有諺語說:報答的人已經厭倦,施恩的人卻還沒有滿足。狄人的欲望無法滿足,所以不能以狄女爲啟。周襄五執意不從。
周襄王王後翟叔隗
公元前七世紀六十年代,鄭國攻打滑國,滑國派人請求衛國,衛國又請求周襄王,周襄王派特使出使鄭國,卻被鄭國國君關進監牢。周王便請求翟國出兵。於是翟國大軍南下,渡過黄河,深入鄭國國境,攻陷鄭國的陪都櫟城(河南省禹縣),鄭國國君急忙撤軍滑國,釋放特使。
周襄王爲報答翟國,就娶翟國國君的小公主叔隗爲王後。當時翟人有歌曰:‘前叔隗,後叔隗,如珠比玉生光輝。’意思是說翟國公主姐妹兩人,皆名叔隗,天姿國色。姐姐嫁給晉國國君重耳;現嫁給周襄王就是她的妹妹。
卻說叔隗,在翟國專好馳馬射箭,與將士每馳逐原野,全無拘束,如今呆在宮中猶如籠鳥,便要於襄王一起出宮射獵。
襄王遂命大隊人馬出獵於北邙山,隗後言於襄王要親自射獵,襄王許可。隗後解下繡袍,穿就窄袖短衫,罩上黄金鎖子甲,腰系五彩純絲繡帶,用玄色輕綃,周圍抹額,身披紅色披風,腰懸箭箙,手執朱弓。 隗後這回裝束,别是一般豐采,喜得襄王微微含笑。
襄王遂問同姓諸卿中:“誰人善騎?保護王後。”
太叔奏曰:“臣當效勞。”太叔是襄王之庶弟,生得儀容俊偉,一表人物。於是兩人騎馬並進,暗送秋波,眉來眼去。分别時隗後說:“太叔明早可到宮中問安,妾有話講。”
次日,太叔至後宮問安,隗後預賄賂買通隨行宮侍,太叔意會,遂私合於側室之中,男貪女愛,極其眷戀之情,臨别兩不相舍。隨後太叔不時入宮相會隗後。
沒有不透風的牆,周襄王終於聽說此事,將隗後貶入冷宮,太叔自知有罪,逃奔翟國去了。
翟君遂撥步騎五千,使大將赤丁同頹叔、桃子,奉太叔伐周。
周襄王兵敗逃出洛陽城,逃入鄭國汜城(河南省襄城縣)。太叔遂入城,先至冷宮,放出隗後。這時太後正患病在床,受了驚嚇,一命歸天。次日,太叔假傳太後遺命,自立爲王,以叔隗爲王後,並且移居溫城。
當太叔與叔隗如魚得水,日夜歡樂時,晉國國君重耳——大叔隗的丈夫,小叔隗的姐夫,正雄心勃勃的要建立霸權,苦於沒有機會,現正好利用此事發出 “尊王攘夷”的號召,號令諸侯兵馬,分兵兩路,一路直赴汜城,迎接周襄王返回洛陽複位。一路直赴溫城,發動攻擊。兵臨城下,溫城的貴族們一方面厭惡太叔的行爲,一方面也怕晉軍屠殺,就先行進攻王宮,大開城門,迎接晉軍。太叔急忙和叔隗乘馬突圍,打算投奔翟國,到城門口,突圍時連殺數十人,卻被晉大將魏犨追到,一刀斬了太叔。軍士擒住叔隗,犨曰:“此淫婦留他何用?”命眾軍亂箭攢射,叔隗死於亂箭之下。
叔隗是中國歷史第一個跟情夫擕手同心,把國王趕走的王後。
當時的翟國實際上仍停留在游獵時代,翟小公主叔隗,英姿煥發,騎馬射箭,馳騁山嶽,典型的北方巾幗英雄。她心目中的丈夫應是一位足以跟她相配的年輕王子,偉岸英武。當世英雄,卻不料成爲一個糟老頭的妻子,作爲一個年輕野性的公主,是她悲劇的淵源。
物質的享受和虛榮的滿足,足以使任何一個女孩子出賣自己。可是,如果沒有愛情的滿足,所有的榮華富貴,都不能彌補心靈上的空虛。翟叔隗的悲劇恰恰在此,也值得同情。
叔隗是公元前637年嫁給周王當王後的,第二年跟太叔偷情,周王逃亡,太叔繼任國王,她再當王後。第三年死於亂箭之下。前後不過三年,假如她十八歲結婚,死時正是二十歲,豆蔻年華,化爲塵土。
背夫偷情理應受到譴責,若王後偷情,弄不好可使國家大亂,横屍千里。聖儒常怒目吆喝曰:“女人是禍水。”蘇妲己、褒姒被動都身不由己而死,而翟叔隗卻是主動的闖下大禍,還真可稱是紅顏禍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