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-mini
image

周武王

 

周武王姓,名,諡,曰名為珷帝日丁[1],西周第一代天子,西周時代青銅器銘文稱其為。是西伯昌與太姒的嫡次子,其正妻為邑姜,西周的創建者。夏商周斷代工程斷代其在位時間為前1046年至前1043年,劍橋中國史推測其在位時間約為前1049或前1045年至前1043年。傳統上,周武王,周文王,堯舜禹和商湯一向為後世儒家人物所尊崇的古代先秦明君。周武王滅商後,商遺民的勢力仍然強大,東面又散居著多個部落,地處西方的周難以直接控制他們。周武王於是實行封建制度。

 

生平

周文王在十五歲時生周武王。[2]周文王臨死時囑附周武王早圖克商朝。

氏族首領

武王即位成周國國君後,並繼承父志,重用太公望、周公旦及召公奭等人治理國家,周國日益強盛。

受命九年(約前1048年)在盟津(孟津)大會諸侯,前來會盟的諸侯有八百位。

 

牧野之戰

商朝因為軍隊人數不足,要將奴隸臨時武裝起來,商朝奴隸陣前突然倒戈,反攻商軍,商軍最終不敵周國士兵大敗,商紂王繼而自焚於鹿臺,周武王以鉞砍紂王遺體,代表誅殺商紂,商朝覆亡,史稱武王克殷。

 

建立周朝

滅商後,周武王建立周朝,定都鎬京(今陝西西安西南)。姬發追封父親西伯昌為周文王,再將枉死於商紂王之手的比干改葬,和釋放被商紂王禁錮的箕子。

由於商朝餘部的勢力依然殘存,周武王於是對商朝餘部實行懷柔政策,先將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困在商朝的首都殷,再分別分封自己三個王弟,管叔鮮、蔡叔度及霍叔處於管國(河南鄭州),蔡國(河南上蔡),霍國(山西霍州),是為三監,包圍看管武庚及其商朝餘部。又將神農氏的後人封於焦,黃帝的後人封於祝(江蘇贛榆),堯的後人封於薊(天津薊縣),舜的後人封於陳(河南淮陽),夏朝的後人封於杞(河南杞縣)。周的開國功臣如:召公封於燕(河南偃師),太公望封於齊(現今山東省)。

周武王得天下後,為了鞏固政權,自夜不寐[3]

 

駕崩

攻克殷商三年後(約前1043年),周武王便駕崩[4]

關於周武王年壽有多種説法:

  • 《今本竹書紀年》説是九十四歲。
  • 《禮記·文王世子》說是九十三歲[5]
  • 《史記·周本紀》説是六十多歲[6][7]
  • 《今本竹書紀年疏證》説是五十四歲[8]
  • 陶弘景《真誥》中説是四十五歲[9]

元年夏天六月,周武王葬於畢。[10]由周公旦,召公奭和太公望輔佐繼承人周成王。

 

通假字

在漢字文化圈諸國一些史書版本中,出於為自己君王避諱的傳統或因襲傳抄原因,有的將「周武王」寫為「周虎王」,如高麗史書《三國遺事》,為高麗惠宗「王武」避諱即改「武」為諧音的「虎」。

 

十亂

《尚書·泰誓》:「予(周武王)有亂臣十人,同心同德。」孔傳:「我治理之臣雖少而心德同。」孔穎達疏:「《釋詁》云:亂,治也。」晉·潘岳《西征賦》:「豈三聖之敢夢,竊十亂之或希。」《樂府詩集·郊廟歌辭十一·唐昭德皇后廟樂章》:「辰位列四星,帝功參十亂。」明·李贄《答以女人學道為見短書》:「邑姜以一婦人而足九人之數,不妨其與周、召、太公之流並為十亂。」後因以「十亂」指上述十個輔佐周武王治國平亂的大臣。十人為:

  • 周公旦
  • 召公奭
  • 太公望
  • 畢公高
  • 榮伯(榮公)
  • 太顛
  • 閎夭
  • 散宜生
  • 南宮适
  • 文母(一說指文王之后太姒,一說指武王之妻邑姜)。

 

家庭

父母
  • 父周文王
  • 母太姒
兄弟
  • 長兄伯邑考,母為太姒。早卒
  • 三弟管叔鮮,母為太姒。與蔡叔度、霍叔處並稱周初三監,監護殷商的頑軍遺民,後與蔡叔度、霍叔處、武庚發動三監之亂,聲討周公。兵敗被殺。封國被廢。
  • 四弟周文公旦,母為太姒。
  • 五弟蔡叔度,母為太姒。與管叔鮮、霍叔處、武庚發動了著名的三監之亂,聲討周公。兵敗後被流放於郭鄰,卒於遷所。周公命蔡叔度子蔡仲繼任。
  • 六弟衛康叔,母為太姒。平定三監之亂後,於前商朝故墟朝歌建立衞國,徙封康叔於衞。
  • 七弟郕叔武,母為太姒。
  • 八弟霍叔處,母為太姒。與管叔鮮、蔡叔度、武庚發動了著名的三監之亂,聲討周公。兵敗後被貶為庶人,周公旦命霍叔處的兒子繼任。
  • 九弟毛叔鄭,母為太姒。
  • 十弟冉季載,母為太姒。由四兄封季載在聃國,在今河南潁州西,為周司空以輔佐周成王。
  • 十一弟郜叔
  • 十二弟雍伯
  • 十三弟曹叔振鐸
  • 十四弟錯叔繡
  • 十五弟畢公高
  • 十六弟原伯
  • 十七弟酆侯
  • 十八弟郇伯
妻妾
  • 王后:邑姜,姜姓,齊太公呂尚之女。
兒子
  • 周成王誦:為周武王與邑姜所生。
  • 邘叔
  • 唐叔虞:為周武王與邑姜所生。
  • 應侯
  • 韓侯
女兒
  • 大姬,長女,陳國君主胡公滿妻

 

周武王(?年—前1043年),西周的創建者,姬姓,名發,諡號武王,西周時代青銅器銘文常稱其爲珷王。是周文王的次子。約前1050年文王死,他繼承王位,沿用“受命”年。武王母親爲“太姒”,其正妻爲“邑薑”。

  文王臨死時囑其早圖克商。武王繼位後,繼承父志,重用太公望、周公旦、召公奭等人治理國家,周朝日益強盛。受命九年(約前1048年)在盟津(孟津)大會諸侯,前來會盟的諸侯竟有800個。兩年後時機成熟,姬發親率大軍伐商。牧野大戰之後,商軍全線潰退,紂王逃回殷都自焚於鹿台。後姬發建都鎬京。

  受命十一年(約前1046年),商紂王已把商朝搞得一團糟。武王見時機己到,便聯合庸、蜀、羌、髳盧、彭、濮等部族,親率戰車300輛,虎賁3000、甲士45000人,進攻商紂行都朝歌,討伐腐朽的商朝。兩軍戰於牧野,因商朝奴隸兵陣前倒戈,商軍大敗,昏庸的紂自焚於“鹿台”,商朝滅亡。

  周王朝建立,定都鎬京(今陝西西安西南)。周武王首先追封父親爲文王和另外作出一系列調整:

  將被紂王誅殺的比幹改葬,釋放被紂王囚禁的箕子。
  對其他部族實行大分封:神農氏的後人封於焦,黄帝的後人封於薊(天津薊縣),堯的後人封於祝(江蘇贛榆),舜的後人封於陳(河南淮陽),夏朝的後人封於杞(河南杞縣),
  由於商朝的實力還在,於是將紂王的兒子武庚安放在商朝的首都殷。爲了包圍武庚的地盤,又分封了自己三個弟弟:管叔鮮於管(河南鄭州),蔡叔度於蔡(河南上蔡),霍叔處於霍(山西霍州),是爲三監。
  爲了加強對已經受周朝的控制下土地管理,對周的元老實行大分封:召公於燕(河南偃師),太公望於齊(現今山東省)。
  克商三年後(約前1043年),周武王駕崩,時年四十五歲(一作五十四歲)。由周公旦,召公奭和太公望輔佐繼承人成王。傳統上,周武王,周文王,堯舜禹和商湯一向爲後世所尊崇。

   “武王伐紂”是我國歷史上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。它發生於什麼時候呢?從漢代的劉歆到當代的史學家、天文學家,眾說紛壇,莫衷一是,有近20種說法。有一種獨特的看法認爲,《淮南子·兵略訓》曾說:武王伐紂,東面而迎歲,至汜而水,慧星出而授殷人其柄。意思是,武王伐紂時,歲星(即木星)出現在東方的天空,同時還有慧星出現,頭向着東方,根據公元1910年哈雷慧星的出現和它回歸地球的周期時間,逆推40次回歸過近日點,發現在公元前1057年,哈雷慧星正好回歸地球,其天象恰好與《淮南子·兵略訓》的記載符合,所以,武王伐紂的年代應是公元前1057年。這一種看法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接受。

    姬發滅商後幾天,登上小山俯看商的都城朝歌,見朝歌建築雄偉,心想如此強盛的商朝,延續了數百年之久,隻因爲失去了民心,頃該之間就被滅亡。而周還剛剛立國,反對、敵視它的人還很多,危機四伏,禁不住憂心忡忡。爲了鞏固和擴大周朝的勢力,姬發以公.侯.伯.子.男五等爵位分封親屬和功臣,讓他們建立諸侯國,封神農的後代於焦,黄帝的後代於祝,堯的後代於薊,舜的後代於陳,大禹的後代於杞,薑子牙封於營丘(今山東省淄博市)爲齊國;周公旦封於典阜(今山東省典阜縣)爲魯國;召公封於薊丘(今北京)爲燕國……爲了安撫商朝的殘餘勢力,姬發又將紂王子武庚封爲殷侯,留在殷都,並派兄弟管叔鮮、蔡叔度、霍叔處去監視他,稱爲三監。

    尚書中的泰誓、牧誓,詩經中的召南甘棠等20幾篇文獻中,都記載有武王的言行事蹟。

 

 

諡號 武王
時代 周朝
身份 西周天子
西伯昌(周文王)
太姒
正妻 邑姜
子女 周成王等
墓葬 不詳